马卡龙?还是宫廷奶酪?|中法六十年
中法两国拥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法国以浪漫多元闻名,中国以优雅深邃著称。这两种文化魅力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得以生动展现:巴黎奥运会的塞纳河开幕式彰显了法国的想象力与浪漫气息,北京奥运会的宏大规模和精湛编排则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积淀和组织能力。正是这种独特与多元,使中法文化交流成为一片沃土,两国在文学、艺术、手工艺等领域交融互鉴,孕育新的文化表达。
站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历史节点,COSMO邀请两国点心领域的中坚力量展开跨国对话,激发智慧碰撞与创意共鸣。
说起世界上极讲究美食又享誉盛名的国家,中国和法国当之无愧。两国的烹饪艺术不仅体现在主菜上,更在精致的点心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御膳房宫廷点心是点心文化演变的缩影,既传承传统,又融合各地乃至域外精华。
明朝从南京迁都北平,带来了江南的细腻;清朝入关,又引入了萨其马这类满族糕点。到了20世纪初,西方宴席开始在宫廷流行,慈禧喜欢吃着面包喝下午茶,宴请宾客时往往也是中西合璧。从上至下,中法融合的美食开始在民间传播起来。
千万不要觉得中国的点心过于混搭。 在法国甜点界,最夺目诱人的的马卡龙源自意大利; 香酥可口的可颂牛角包来自奥地利; 酥软甜腻的布朗尼则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
这种文化交融恰恰体现了点心作为美食文化中闪耀明珠的独特韵味。 COSMO特邀家传深厚的新中式点心师傅尹莲Mia对话法国甜点大师马克西姆·弗雷德里克(Maxime Frédéric)。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中式点心还是法国甜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记忆。 点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与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传递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马克西姆:无论哪个国家的甜点,最重要的是口感新鲜,让人感到幸福,让人和美好的事物有联想。这是最大的共同点。
尹莲深有同感。我们家三代从事餐饮行业,我爷爷是个老北京,最喜欢吃绿豆糕,我奶奶则非常喜欢宫廷奶酪。这两样点心,我们都会在家里自己做。每家人做点心,都会有自己的讲究,自己的配方。每次吃到,都觉得是幸福的味道。人的嗅觉、味觉,有一种传承的关系。
马克西姆:童年的气味和味道会陪伴人一生,这点在点心上特别明显。我在法国诺曼底海边的乡下长大,每天11点,我祖母就会带着我们做酸奶蛋糕和苹果塔。不管我拿了多少美食奖,祖母家的甜点,都是我特别怀念的“白月光”。
尹莲我觉得点心其实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它能帮助排解压力,这种幸福的感觉其实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本能。“京八件”是京式糕点中最具特色的传统点心。最初,它并不是糕点的名称,而是由于这些糕点上写有“福” “禄” “寿”等吉祥话,并且常被摆放在八只盘子里,形成各种图案,因此逐渐被人们称为“京八件”。这已经不是点心口味上的诉求了。传统甜点更大的魅力在于历史,它的渊源和典故,都有点传奇感。
马克西姆:特别同意。法国甜点也非常注重讲故事。法国甜点里非常有名的千层酥,在17世纪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但经过19世纪甜品店Seugnot的包装,它才享誉全法国。每个知名的点心,都有自己的“家谱”。
尹莲现代中国年轻人接触西式甜点更多,但借由文化自信的风潮,非遗点心的话题也挺火。美食爱好者和甜点厨师尝试从古籍里复刻配方,还原“宋朝的味道”。这个尝试意境很好,但估计味道还是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现代人用的基础食材已经有所不同。但换一个角度讲,造型上尽量复刻,而材质上有所调整,何尝不是创新呢。
马克西姆:只有当传统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不断接受挑战和调整时,它才是有活力的,这也是传统的魅力所在。同时,甜点的创新,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口味的创新,作为专业厨师,我们必须超越味觉,触动人们的价值观。人文元素至关重要。我通过自己的甜点,向人们展示出跳出固有思维的重要性。例如,在原材料上,我和我的团队精心挑选独立业者,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作为合作伙伴的判断标准。我特别重视以道德和诚意种植的时令产品,我认为这才是法国和国际客人在口味之外真正想要的。
尹莲不过,别说跳出固有思维,让客人跳出固有口感都不大容易。当我们面对国际客人时,会把中国点心的典故讲给他听,让他对点心产生兴趣,有兴趣就有尝试,有尝试就有喜爱,这也是一个国际沟通的方法。
马克西姆:确实。我虽然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我对中国的月饼很有兴趣。月饼的故事太有趣了,而且它非常美,我很想尝试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