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佛山·秋色|600年民俗长久不衰亲历者揭开其中奥秘……
1982年,佛山举办了一场继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首场大型秋色巡游,11月27日至30日一连四晚在市区、石湾和郊区举行,赛会保持了历史上出秋色的传统习俗,上千件工艺品惊艳了所有观众的目光。时任西泠印社的社长赵朴初受邀观赏后,激动地写下
到底是怎样的秋色作品,让老艺术家发出如此感叹?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历史见证者,《佛山秋色》作者、佛山工艺美术学会首届会长林明体认为,佛山手工业兴盛,为秋色工艺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佛山人以丰富的情感将废料创作成艺术品,通过赛会形式让大众欣赏,佳作同台竞技推动了行业间发展,这就是佛山传统手工业经久不衰的奥秘。
佛山秋色有近六百年历史,记入史书的秋色艺人并不多。据《佛山秋色》记载,佛山各铺包括富民铺、栅下铺、祖庙铺、丰宁铺、黄伞铺、大基铺,均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以本铺行业为特色,自发创作特色秋色产品。
民国时期,富民铺的汤洪被业内誉为“全能人才”,他用非陶瓷材质仿制了石湾陶艺家黄炳的《瓦胎鸭》,并在南海上边村的秋色赛会参展,一位当铺掌柜一眼认定它是黄炳的作品,后用手一摸,方知是假的,他说“我年老眼拙,倘若有人再请我做掌柜,不敢再承担了。”
1929年,艺人余华做的《天津鸭梨》在观音堂铺秋色赛会展出,有人将真梨一并放入,若不是手触,评委都无法辨认真伪。
用香粉胶替代陶土做人物塑像则是石湾陶塑名家潘玉书的首创。据记载,1929年观音堂铺出秋色,潘玉书弃用陶瓷改用香粉塑造作品《李铁拐与吕洞宾》,其精细的工艺与陶塑不相上下,博得民众的高评。之后,秋色艺人陈乔用同样的方法仿制海鲜摊档,各类“鱼鲜”惟妙惟肖, 连鳞、眼、须、翅都很精细,加上表演者在巡游队伍中,边走边叫卖,让民众误以为真来了一个“卖鱼佬”。
历史上,每次出秋色必定进行艺术品的观摩评比。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说道,佛山人对秋色有两个约定成俗的规定:一是凡街市上可以现成买得到的象生物品都不能算作秋色,不得参加秋色赛会;二是参赛的秋色工艺品是新作,别人出赛的,都不能不加创新地仿制,有些作品虽然同类或形状相似,但选用的材料或制作的工艺都不能相同。
“可以说,秋色赛会就是佛山民间一场高规格技艺竞赛,无论是手艺高超的工匠、平庸无奇的市民、还是商铺老板,或男或女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都有权获得奖赏,所有民众都可以参评,有权投出完全代表自己意愿和鉴赏力的一‘标’。”余婉韶认为,正是这种公平的参与和强烈的竞争性,不仅使佛山秋色习俗世代相传,长久不衰,更让秋色艺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改革开放初期,林明体参与到1982年秋色赛会秋色产品制作小组,并担任组长。据他回忆,当年参赛的秋色工艺制品共有1700多件,出游人数1200多人,秋色队伍长达三华里。除在新广场集中表演外,还巡游到市区、石湾镇,还在郊区作了两场表演。一连四天,秋色赛会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话题。秋色赛会的海内外观众达到50万人之多。汾江河畔、祖庙门前、街头路尾、人海如潮、全城沸腾、热闹非凡。
由佛山市民间工艺研究社制作出来的“鲜鱼摊档”“筵席酒菜”和“粤式点心”,件件以假乱真;猪肉摊档用蜡塑法塑出一块块的猪肉,还挂着不同尺寸的瘦肉、猪肝、猪脾;鱼摊上展示着“卖鱼者”用刀剖开血水淋淋的“鱼头”“鱼肉”“鱼脊骨”等……巡游时,表演者或用竹箕、篮子或木盘盛载,肩挑步行,任由观众近观品评亦难辨真假,仿生之妙令人难以置信。
“其实,很少观众能看得出巡游中的工艺品‘明虾’是蜡塑的,‘虾卵’是红色阶砖末做的,‘田鸡’是纸塑的、‘兰花’是葵叶剪裁而成,‘水仙花’居然是以洋葱头作头、夹作叶、萝卜雕成花,“荔枝”和“菠萝”皆用纸塑。”林明体还说到,艺人们做的“牡丹花”是用刨柴花片妙手粘剪而成,艳丽的“罗伞”,居然是用腊丸壳、鸡旦壳、炮竹、废纸做的,观众知道真相后,大叹佛山秋色真的做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参与过多场秋色赛会。最令其记忆尤深的是,当属2009年的秋色盛会。当时,一支数十人的管弦乐队所使用的数十件管弦乐器,几乎都是塑料厂的废料和次品,经过人们的巧造、演员认真的表演、加上美妙的配乐,一支演奏技巧高超的管弦乐队展现在观众眼前,一曲曲美妙的世界名曲悠扬悦耳,此时此刻,又有谁会想到乐器的材质是大大小小的废塑料管和次品塑料盘呢?
“制作秋色的原料大多都是废料,一经劳动者智慧‘点化’,就会化腐朽变神奇,成为艺术精品,这便是佛山秋色的最大特色。”余婉韶说道。
据史料记载,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秋色赛会除在佛山祖庙举行外,石湾、澜石、深村、张槎、平洲、叠滘、官窑、松岗等地都曾举行过。石湾就有举办秋色的传统,8月农闲,各陶瓷行会和民间团体都会自发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石湾还曾于1950年、1959年、1977年、1987年举办过四场较大规模的秋色盛会。
“每场秋色盛会都是一次工艺交流大会,石湾艺人也把这种行业技艺竞争精神带到石湾。”1977年石湾秋色巡游参与者蒙文德回忆道,1977年,石湾镇各大陶瓷工厂自发组织的一场秋色巡游,三千多位职工参加,共展演节目50多个,大部分的巡游产品是陶瓷工人亲手制作,他们将瓷片和瓷汤勺做成的“大孔雀”、无数茶壶串成“罗伞”、陶瓷做成“大花篮”……当时的民众可以手摸这些陶瓷秋色产品,还可以和巡游队伍的人交流。
新时代下,秋色赛会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让更多海内外人士欣赏到这场文化盛事。2000年佛山秋色欢乐节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秋色的七色,十一辆大彩车都有特定的主题并融入适当现代元素,表演形式上在保留传统巡游的基础上,增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广场表演,使得秋色巡游成为代表佛山文化的一张名片。
2006年,佛山秋色被列入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对此,余婉韶谈到,历代的佛山人将秋色赛会视为佛山一件盛事,不遗余力地参与,六百年得以延续,佛山秋色习俗传承至今,客观上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情感,这种喜庆和睦、同心同德的氛围,也是任何群体或组织所罕见的。